在麻栗坡县六河乡这片老山精神的土地上,第十二届乡人大代表、六河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李廷美深深扎根瑶乡苗寨。她既是化解矛盾的“和解剂”,也是推动发展的“实干家”,更成为留守老人的“贴心人”,用日复一日的行动,践行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誓言。
巧解矛盾促和谐:以情理融心结
“要不是她及时来劝说,我可能和媳妇都离婚了。”盘天能夫妇回忆起李廷美的调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今年年初,这对瑶族夫妇因外出务工地点分歧险些家庭破裂。李廷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进堂屋便看到这样的景象:盘天能蹲在角落沉默不语,他的妻子坐在板凳上抹眼泪,屋里的桌椅被掀得乱七八糟。
“这是咋了?好好的日子咋闹成这样?”李廷美放缓语气,用熟悉的瑶族方言开口,先把两人激动的情绪稳住。等夫妻俩渐渐平静下来,她才弄清缘由——盘天能想留在附近务工,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妻子却认为大城市工资更高,想多攒钱供孩子将来读书,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吵到最后竟提起了离婚。

图为李廷美调解矛盾纠纷
“出门打工不就是为了家?要是家散了,挣再多钱有啥用?”李廷美当即打电话请来了村里的老党员和村干部,一同当起“和事佬”。她先是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夫妻共同责任的规定,接着说起瑶族“夫妻同心、家业兴旺”的老传统,还列举了村里几对夫妻互相体谅、日子越过越红火的例子。一遍遍地帮他们算“亲情账”“经济账”,直到夫妻俩红着眼眶握手和好。
第二天一早,盘天能夫妇专门来找李廷美:“廷美姐,我们想通了,就去县城打工,既能挣钱,周末还能回家看老人。”看着两人重归于好的样子,李廷美笑着把他们送到门口:“这就对了,夫妻一条心,啥困难都能过去。”
这样的调解,对李廷美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担任人大代表以来,她累计化解邻里矛盾、家庭纠纷50多起,成功率超过93%,成为乡亲们信赖的“矛盾终结者”。
凝聚民族向心力:以团结兴乡村
云雾缭绕的六河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庄,袅袅炊烟中藏着各民族共生共融的温情。在李廷美看来,这份温情还能酿成更醇厚的“团结酒”,让乡村发展的路子走得更稳、更宽。
摸索村小组是苗族聚居村,李廷美第一次走进这里,就被村民们的团结氛围深深打动:春耕时大家互助干农活,节庆时集体载歌载舞,笑容里满是同心协力的力量。一个念头在她心里悄然生根:“要是能把摸索村打造成民族团结示范村,不仅能让村庄面貌变样,更能让各民族的心贴得更近!”

图为李廷美与群众共建秀美农村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村“两委”班子的全力支持,但资金难题像一块巨石挡在面前。李廷美与班子成员反复商定方案,前后4次向乡党委汇报争取,最终成功申请到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00万元。项目建成后,摸索村彻底换了新颜:错落有致的小菜园、小花园里瓜果飘香;斑驳的房屋外立面换上了崭新“衣裳”;污水处理管道铺进了每家每户。
村庄美了,更让李廷美欣慰的是乡亲们的心更齐了。她借鉴“石榴籽调解室”的经验,在摸索村办起“苗家茶话会”——每逢农闲时节,村民们围坐在火塘边,喝着清香的苗家茶,聊着家常话,有矛盾当场化解,有想法共同探讨。她还组织“普法进苗寨”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苗族语言讲解《民法典》《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知识,让理论宣讲和普法教育刮起别样的“民族风”。“互帮互助、自立自强”的理念,在一次次交流中深深扎根在村民心里。
情系留守暖夕阳:以贴心暖民心
“廷美啊,你要是有空,能不能帮我查查养老金到没到账?我这手机老看不清字。”在六河乡的留守老人眼里,李廷美就像自家闺女一样,有啥难事都愿意找她。一位高龄苗族老奶奶的子女都在外地打工,平时独自生活。去年冬天,老奶奶的养老金到了认证时间,可她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李廷美听说后,特意提着水果上门,耐心帮老人完成人脸认证,还仔细核查了养老金到账情况。“阿婆,以后你有啥事儿就给我打电话,别自己着急。”临走时,李廷美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存进老人手机,特意设为“紧急联系人”。

图为李廷美为留守老人办实事
从那以后,李廷美主动当起了留守老人的“代办员”。她的民情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老人的各类需求:社保认证、电费缴纳、证明办理……今年以来,她已为3个村小组的30多位老人代办事务50多次。有时候事务繁杂忙不过来,她就把需求清单分类整理好,利用去乡上办事的机会集中处理,回来后再挨家挨户把办好的手续、账单送到老人手里。
除了代办事务,李廷美还格外关心老人的生活环境。看到有些老人家里杂物堆积、卫生状况不佳,她从不多说,而是挽起袖子亲自动手:“柴火要堆在墙角通风处,衣服要叠好放进柜子防受潮,鸡鸭关进圈舍既干净又安全。”在她的帮助下,好几户老人的家变得窗明几净、整洁有序。
如今,每当有人问李廷美“当人大代表累不累”,她总是笑着摇头:“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在六河乡这片传承老山精神的土地上,能帮群众解决难题,能看到瑶寨苗寨的日子越来越好,一切都值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