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人大代表罗文良:以初心破难题 以实干兴古镇

作者:丁晋京          来源:文山人大网     时间:2025/11/13 21:16:32     点击数: 1582          

从22岁当上村文书,到后来任平坝村党总支书记,33年的基层路,让罗文良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让他在人大代表的岗位上笃定前行,从最初当选平坝镇人大代表至今,已连续履职四届共计20余栽,这份“为民服务”的初心更添了一份“履职担当”的重量,他把群众的呼声当作履职的信号,把基层的难题当作工作的靶向,在为民办实事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图为罗文良听取群众意见

2025年夏天,文山市平坝镇美丽集镇建设进入攻坚阶段,民房外立面改造和门头更换的消息一传开,村民们议论纷纷。“墙面图案要贴合古镇风格,不能瞎折腾”“材料得耐用,不然几年就掉皮”“农户承担的费用得合理,不能给咱添负担”——罗文良用半个月时间走遍了集镇的每一户人家,把这些诉求一条条记在心上,整理成建议上报镇党委政府。“改造是为了群众,群众就得有话语权。”他在汇报时坚持,“费用可以搞‘三方凑’,政府补一点、农户出一点、社会捐一点,这样大家都能接受。”

提议得到支持后,罗文良拿着施工方的初步方案,又开始了第二轮“敲门行动”。有的农户担心效果不好,有的怕施工影响生意,还有的对颜色搭配有异议,他都一一记下,再和施工方反复沟通调整。方案定下来了,可不少村民还是犹豫:“万一装出来不好看咋办?”罗文良没多说,让施工队先开进了自家院子。“罗文良,你这是急着当‘样板间’啊!”邻居路过打趣道。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回应:“我先打个样,大家看着满意,心里才有底。”罗文良家的房子率先刷墙、换门头,古色古香的门头透着古镇韵味,村民们的顾虑渐渐消散。不到一个月,集镇730户民房、34350平方米墙面改造,还有270户商户的门头更换工作全部顺利完成。走在焕然一新的集镇上,商户们说:“罗文良,你真是实诚,现在咱集镇又漂亮又有特色,生意也有了精气神!”

图为罗文良走访商户

平坝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可多年来,古镇风貌日渐黯淡:水泥路开裂,雨天坑洼积水;强弱电线路像蜘蛛网一样缠绕在房梁上,既不美观又有安全隐患。为唤醒古镇活力,罗文良又一次踏上了走访之路。入户询问困难问题,共同商议改造办法,经整理分析,形成了“关于擦亮国家级历史文化古镇的建议”,提交给镇人大主席团。建议被采纳后,古镇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蓝图正式铺开。

2021年,平坝镇示范乡镇建设和美丽村庄建设项目先后启动,罗文良成了工地上最忙的人。每天天不亮,他就戴着安全帽来到施工现场,一会儿协调施工队与村民的矛盾,一会儿提醒工人保护好古建筑构件;遇到不理解的村民,他就耐心解释:“咱这古镇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改造好了,不仅住着舒服,还能发展旅游,让子孙后代都受益。”

随着一系列整改,古镇迎来了蝶变:300余户民居的强弱电管线全部埋入地下,杂乱的“蜘蛛网”彻底消失;50余户木房完成消防改造,千年文脉有了“安全锁”;“平坝八景”修旧如旧,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一步一景都透着文化韵味;军民幼儿园改成了“非遗传承体验馆”,孩子们在这里学做荞酥、体验蜡染、制作陶艺,非遗文化在欢声笑语中延续;老政府会议室改建为三七溯源馆,图文、实物、互动体验相结合,让三七文化有了鲜活载体。如今的平坝古镇,文旅融合场景遍地开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三七古镇”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图为平坝古镇

2025年秋天,魏桥广场建设项目启动,这是全镇群众期盼已久的民生工程,可征地迁坟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项目时间紧、涉及农户多,不少村民对迁坟心存顾虑,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再硬的骨头都要啃掉!”罗文良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这是关乎大家切身利益的民生项目,不能因为这点困难就停下来。”

他深知迁坟牵扯着村民的情感和利益,于是不厌其烦地上门走访。王大爹家的情况最特殊,他们是后来搬来的,当年修公墓时没出过钱,队上的人不同意他把祖坟迁进公墓。“他们不让迁,我就不迁了,大不了耽误项目!”王大爹气鼓鼓地说。罗文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反复琢磨:问题的核心还是群众心中的集体利益疙瘩。

思来想去,他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村委会出资2万元,帮队上硬化进村道路,改善大家的出行条件;同时,王大爹家的坟也迁进公墓,后续管护由村委会统一负责。”这个提议既照顾了队上的集体利益,又解决了王大爹的难题,双方一听都点头同意:“还是你罗文良办法多,考虑得周全!”

对于无主坟,罗文良更是费了不少心思。他四处打听线索,召集村里的老人回忆往事,翻遍了村志族谱,只要有一丝线索就绝不放弃。实在找不到亲属的,他就按照当地习俗,买上祭品,组织人员恭敬地将坟墓迁移安葬。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奔波,27冢坟墓全部顺利迁移,为魏桥广场建设扫清了障碍。

从集镇改造到古镇焕新,从民生项目到文化传承,近40年的基层生涯里,罗文良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深耕着基层治理的“责任田”。他的头发越来越白,脚步却从未停歇;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他的初心却始终滚烫。“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一直干下去。”罗文良的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一名人大代表的使命与担当。他用坚守与付出,书写着属于“老黄牛”的履职答卷,也装满了老百姓的安心与信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