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畴县蚌古乡蚌谷村一站式服务大厅里,潘莹正仔细整理着昨晚村民议事会上收集的诉求清单。她身兼蚌谷乡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和蚌谷村监督委员会主任,在从事村委会工作的8年时光里,始终用满腔热情带领群众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成为人大代表后,潘莹依旧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回应期盼,潘莹的身影,总是会在群众最急需的时刻出现。

去年九月,受台风“摩羯”影响,蚌谷村龙树村小组农田因排水渠堵塞引发内涝,64亩稻谷被水淹没,村民们急得直跺脚。潘莹连夜组建“突击队”,号召党员、人大代表带头清淤疏通,帮助群众抢收稻谷,连续奋战两天后,他们帮助群众抢收了36亩15120公斤稻谷,为群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损失。“真的太感谢潘代表,这次要不是你们来帮忙抢收,我们就真的颗粒无收了。”龙树村群众解家帅握着潘莹沾满泥土的手感慨道。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面对群众诉求多元化、小集镇市场秩序乱等棘手问题,潘莹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建立“党员联户+代表参与+部门共推”的联动治理模式,成为蚌谷村名副其实的“基层治理先锋”。

去年夏天,蚌谷水海子村2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休,矛盾一触即发。潘莹得知后,立即联合村里的党员和代表组成调解小组,连续三天实地丈量、查阅档案,还请来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讲解政策。她白天入户谈心,晚上组织调解会,用乡邻间的过往情谊和法律条款耐心劝说,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蚌谷小集镇提升改造后,潘莹等代表联合提出“加强集镇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的建议得到采纳,并成为小集镇综合整治的践行者。每到赶集日,她都组织党员、人大代表配合乡联合执法队,开展集镇治理宣传教育,积极参与占道经营、车辆乱停、摊位乱摆、杂物乱堆、垃圾乱扔等不文明现象的劝阻和整治。目前,她同相关部门、人大代表一起累计开展集镇整治20余次,小集镇市场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治理好村寨,最基本的是学会倾听群众的需求和意见。”这是潘莹多年基层工作的心得,“当好一名代表,最基本的也是要听‘接地气’声音。”为了让村民的声音“声声有回应”,潘莹日复一日地开展着“流动议事”,她带着笔记本走村串户,把议事会开到田间地头、院坝凉亭。

记得去年开春时节,陡坎村小组不少农户反映春耕时农资运输困难,村里狭窄的入户路让车辆难以通行,群众出行受阻。由于缺乏资金,潘莹当即召集种植大户和村民代表,在入户路旁现场商议,动员群众投工投劳,每家自发出资3000至5000元不等对道路进行改扩建。她带着群众商议动工细节和制定修路方案,开工后仅用一周就完成了4米宽400米长的入户路修建。
在潘莹心中,“一老一小”承载着蚌谷小集镇的过去与未来,让“老有所乐、幼有所教”是她一直的夙愿,也是其成为人大代表以来倾心致力和关注的“大事”。
去年暑假,潘莹走访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性格变得孤僻。她四处奔走,整合各方资源,和其他村干部商议,结合蚌谷村老年活动中心现有条件,打造了“阳光成长乐园”。“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图书、益智玩具、健身器材,还会不定期开展科普、手工等兴趣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潘莹介绍,她还组织了中心学校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等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开展线上线下辅导。如今,留守儿童能够经常参加乐园活动,结交良师益友,性格也慢慢变得开朗活泼。

从台风肆虐时泥泞中抢收稻谷的并肩奋战,到“流动议事”共商修路的热火朝天;从崎岖狭窄的入户小道变身宽敞通途,到老年活动中心焕新为孩子们的欢乐天地,潘莹用双脚丈量蚌谷村的每一寸土地,用双手托举起村民的每一份期盼。“人大代表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只有真正从群众角度出发,多听‘接地气’的声音,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成为一名‘有底气’的代表。”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