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作为基层群众的“代言人”和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在乡镇产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扎根一线,深入了解本地资源优势和发展需求,通过提建议、监督政策落实、协调资源整合等方式,为特色农业、乡村文旅等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破土地瓶颈、解销售难题、兴富民产业!在大兴寨白人脚村的这片热土上,人大代表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曾经让姜农犯愁的“土疙瘩”,正在加速蜕变为增收致富的“金疙瘩”。几位村民正俯身查看长势,脸上写满了期盼。镇人大代表李秀云蹲在湿润的田垄间,仔细拨开泥土,察看姜种生长情况:“好技术+新思路,这一季,丰收更有‘钱景’。”

图为人大代表李秀云查看姜种生长情况
深入姜田“把脉问诊”,破题传统困境。面对生姜产业发展的困境,杨国辉等镇人大代表们主动深入田间地头。他们深知,要真正助农增收致富,必须破解那些长期困扰姜农多年的难题。在走访中,老姜农李大爷的叹息道出了传统种植的痛点:“种姜最怕重茬病害,地种上几年姜,就再也种不好了,病害一来收成全泡汤!”这不仅是李大爷的烦恼,更是众多姜农心头共同的痛楚。代表们详细记录下这些难题,并多次邀请农技专家联合“会诊”,最终找准症结:多年连作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病害菌种滋生蔓延,传统耕作模式难以为继。

图为人大代表杨国辉深入姜地了解生姜生长情况
盘活资源“筑巢引风”,创新种植模式。面对土地资源紧张的瓶颈,镇人大代表李秀云将目光投向大兴寨白人脚村(原烧砖砖厂用地)的撂荒闲置土地。这些土地沉睡已久,如今却被代表们视为产业突围的珍贵空间,市镇人大代表陆红肖组织人大代表共同分析研判代表意见建议,积极同市级分管领导、相关部门汇报对接,多次拜访有投资意愿的企业负责人,最终争取到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上海援建资金1712万元,成功回引在外创业的本土人士张贵云,预计投资1060万元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项目,建设厂房基础配套设施,实现分拣、清洗、烘干、仓储一体化运作。追栗街镇生姜种苗繁育基地内一座座新式大棚拔地而起,新的种植模式也随之落地——轮作倒茬、土壤消毒技术、精准滴灌、温湿度调控……一系列新技术在大棚内应用,有效化解了传统种植中的顽疾。该项目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户种植生姜5000余亩,预计增收2000万余元;提供固定就近就业岗位30余个,吸纳临时就业1.2万余人次,预计带动群众务工增收200万余元;通过固定资产产权出租的方式,带动5个村委会集体经济年增收150万余元。

图为追栗街镇金洞村群众在生姜种苗繁育基地务工
拥抱电商“云端”卖姜,畅通销售渠道。丰收的喜悦尚在荡漾,集中上市的销售压力随之而来,如何畅通销售渠道,避免“丰产不丰收”?市镇代表陆红肖敏锐抓住新机遇,积极引进电商平台,同时鼓励村民化身“新农人”,拿起手机直播带货。起初,面对镜头姜农们手足无措,语言也显得拘谨。镇人大代表曾专便带头示范,组织培训,耐心指导大家如何在镜头前展示产品。一位年过五旬的姜农在代表鼓励下首次尝试直播,他朴实地搓着手中带着泥土芬芳的姜块,讲述着自己种姜的故事。这份带着泥土气息的真诚意外赢得众多网友关注,生姜销售难题得到解决。如今,“田间直播间”成了生姜销售的重要渠道,订单纷至沓来,村民在家门口便将生姜销往全国各地。

图为追栗街镇人大组织种植户进行直播培训
昔日姜农们面对土地病害一筹莫展,如今大棚里生机盎然;曾经愁销的生姜堆满院落,如今通过方寸屏幕通达五湖四海。在代表们的推动下,新技术与新思路交织,闲置资源焕发生机,生姜产业真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当金黄的姜块堆成小山,乡亲们围拢在田埂旁细细算账,眼中映出的是那沉甸甸的收获和稳稳的希望——这份希望扎根于脚下的土地,在人大代表的守护下,正一天天茁壮生长。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