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山市喜古乡的田野上,一场静悄悄的变化正在发生,曾经只种稻谷玉米的农田,如今开出了五代果、南非针垫等鲜切花卉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增收新希望,而在这背后,是文山市喜古乡人大积极作为、精准发力。

人大搭桥 “致富花”找到生根沃土
走进喜古乡花卉种植基地,眼前满是一片繁忙景象。一片碧绿中生长出一串串金黄的五代果,村民们手持剪刀,熟练地采摘、剪枝、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片曾经的玉米地、稻谷田,如今变成了花卉的海洋。
说起喜古乡新兴的花卉产业的发展可并非一帆风顺。2024年,文山市人大代表马忠武在了解到昆明斗南等地种植花卉产业带来的可观效益后,萌生了在喜古乡引进这一产业的想法。然而,当他向村民们提出这一设想时,却遇到了重重阻力。
“栽了几十年稻谷、玉米,现在要栽花,栽得活吗?”“这种像果果一样的花也卖得钱?”村民们满心疑虑。原来,此前曾有一家公司到喜古乡流转了100亩土地种植茭瓜,但因蔬菜收成不好,项目运行不畅,地荒了,这让村民们对土地流转模式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
面对村民们的顾虑,喜古乡人大决定先组织乡人大代表外出考察花卉产业。在楚雄、昆明等地的花卉种植基地,代表们亲眼目睹了花卉产业的繁荣景象,看到了当地村民通过种植花卉实现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考察归来,代表们热情高涨,他们立刻向乡人大主席团汇报了考察情况,并提出了引进花卉产业的建议。

“一开始提出发展花卉产业很多村民不放心,考察时我们看到那里的五代果长得好,每年都有稳定的收入,回来后,我们分组走访群众,把看到的、听到的公司流转土地的价格、花卉产业的前景都讲给他们听,村民们也慢慢放下了心中的石头。”喜古乡人大代表、戈革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王绍海说。
同时,喜古乡人大主席团迅速行动,一方面积极与云南新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接,邀请公司负责人到喜古乡实地考察,为项目落地做好前期准备;另一方面,组织人大代表分组走访群众,挨家挨户宣传花卉产业的优势和前景。代表们耐心地向村民解释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收益,分享考察所见所闻,逐渐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
推动项目落地 助力村民就业增收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喜古乡人大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确保土地流转工作顺利进行。他们与村委会、村民小组密切配合,按照每亩每年1500元的标准,为顺大寨、顺小寨、五家寨和以勒冲等自然村的392户农户支付了70万元的土地流转金,并明确每3年一个周期每亩上浮100元,切实保障群众利益。同时,按照每流转1亩土地支付村集体100元的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村集体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土地流转问题解决后,喜古乡人大又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推动项目实施和促进村民就业上。代表们积极与企业沟通协调,确保花卉种植基地建设顺利推进。目前,喜古乡鲜花种植基地项目一期500亩已基本完成土地流转从4月份开始陆续种植了五代果70余亩,另外380余亩根据市场需求和公司计划进行种植南非针垫和澳洲公主,正处种苗培育和种植准备阶段。
随着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花卉种植的行列中来。目前,基地每日用工50余人,待2026年项目全部投产,预计每日固定用工100余人,进入集中采摘期后预计季节性用工每日可达200人左右。普通农户日薪在100—120元不等,熟练工人月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预计每年可带动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约300余万元。

“一开始真不敢相信这个花能赚钱,后来听代表们讲得很有道理,也看到了他们带头种植,我们才敢跟着试试。现在看来,确实是对的,一年光靠地租就能赚到一年种玉米和稻谷的收入。”村民谢采仙说。
持续跟进 推动花卉产业健康发展
为了确保花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喜古乡人大还深入开展“深、联、帮”专项行动,以“十招十保障”为抓手,全过程做好项目建设服务保障工作。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对花卉种植基地进行走访调研,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和困难,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积极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村民的种植水平和就业能力。
喜古乡人大以实际行动助力花卉产业发展,为当地百姓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如今,花卉产业已成为喜古乡的一张亮丽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未来,喜古乡人大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让这片土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致富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