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马塘:基层民主的“民意港湾”
与“共富引擎”

作者:牛世婷 向传建          来源:文山人大网     时间:2025/10/23 22:11:37     点击数: 784          

  一座临街而立的工作站,没有华丽的装潢,却成了文山市马塘镇最热闹的“民意港湾”——这里是社情民意的“枢纽站”,是人大代表履职的“加油站”,更是倾听民声、汇聚民智、服务发展的“桥头堡”。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往来的群众、忙碌的代表,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有了生动的模样。

图为马塘镇人大代表工作站


制度筑基:让“为民服务”有章可循

  清晨,马塘镇人大代表工作站已坐满了来反映问题的群众。镇人大主席王应堂俯身在笔记本上记录,时不时抬头回应:“您放心,今天记下来的事,我们一定跟踪到底,半个月内给您答复。”这样的场景,在工作站已成常态。

图为马塘镇人大代表接访群众

  为了让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不断线”,工作站建立了一套制度:每月5日、20日设为“代表固定接待日”,每周组织一次人大代表入户走访,每季度开展一轮履职评议。“这些制度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让老百姓‘遇事有处找、诉求有人应’的‘定盘星’。”工作站工作人员介绍说。自2023年10月工作站建立以来,已组织代表开展集中调研12次,协调解决土地纠纷、饮水安全等问题47件,每一份成绩单背后,都是制度落地的温度。


光伏破冰:从“不理解”到“共致富”

  在汤坝村的山坡上,340亩光伏板连成一片“蓝色海洋”,正将阳光转化为村集体经济的“活水”。这个2024年4月开工的项目,覆盖4个村小组,目前280亩已进入建设尾声,可谁能想到,项目起步时曾陷入“僵局”?“当时中寨村的村民意见最大,担心租金拿不到、土地被浪费。”市、镇两级人大代表,汤坝村党总支书记项连龙回忆。为了打消顾虑,他带着人大代表们天天往村里跑:“我们算细账——好的荒山每亩年租金200元,丢荒一年以上的能到400元,比闲着强!”光说不算,项连龙还组织村民去已建成的大汤坝、塘子寨项目点参观。当看到光伏板下的土地能套种作物,租金按时到账,村民们的态度渐渐变了。

图为汤坝村光伏项目建设中

  “我家1亩多荒坡,以前种玉米总被水冲,现在租出去拿租金,村里还计划用这笔钱建亭子、修活动室!”中寨村村民杨定刚笑着说。如今,中寨村因可利用荒山面积最大,未来20年租金总额将超50万元,曾经的“反对声”,变成了如今的“支持声”。光伏板不仅照亮了山坡,更照亮了村民的共富路。

  

百合突围:从“渡难关”到“谋长远”

  在热水村,百合花产业的“逆袭”同样离不开人大代表的助力。自2018年发展百合种植以来,热水村花农的日子一直不错,可2021年疫情突袭,鲜花销路断了。“当时花农们急得团团转,眼看一年的辛苦要打水漂。”市人大代表、热水村党总支书记纳林芳立刻行动:对接机关单位食堂、发动周边村民“以购代助”、联系外地批发商,硬生生为花农打开了一条销路。2023年花价回升,纳林芳又联合工作站,组织花农去玉溪考察学习,让大家看到了反季种植、品牌化销售的新可能。

图为热水村委会的百合花基地

  可新的难题又出现了:百合采用“一次栽种一次采收”模式,采收后的种球要送到昆明休眠,既费钱又耗时。纳林芳第一时间把花农的诉求反映到工作站,工作站迅速协助她向市农业农村局申请项目资金,计划建设本地冷库。“有了冷库,我们就能自己处理种球,成本能降一半!”纳林芳说,如今申请已正式上报,花农们的“长远账”,终于有了着落。从光伏产业的“破冰”到百合花的“突围”,马塘镇人大代表工作站始终站在群众与发展的“中间点”:对代表来说,这里是提升履职能力的“加油站”;对群众来说,这里是解决难题的“服务站”。当制度有了温度,承诺化为实效,“人民至上”的初心,便成了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这就是基层民主最生动的实践。

  复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