蒡蔸朗的霞与月 彼岸照见归乡路
——致美国苗族侨胞的絮语

作者:民外侨委          来源:文山人大网     时间:2025/11/25 15:59:43     点击数: 784          

  在中国云南文山的群山之间,有一片被霞光与月色浸透的土地——蒡蔸朗。苗语中,它是“开花的城镇”,更是海外苗族口传经典《指路经》中世代传颂的寻根终点。这部用苗语传唱千年的迁徙史诗,不仅记载着苗族先祖从黄河流域到云贵高原的迁徙路线,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关于故乡的集体记忆与精神皈依,如同永恒的精神罗盘,为一代代漂泊在外的苗裔指引着回乡的方向。

  跨越太平洋的故乡信使

  2024年6月,应美方邀请,文山州人大常委会代表团带着故乡的问候,踏上了跨越太平洋的寻亲旅程。代表团的汪玲,作为《指路经》传承人的侄女,既是文山苗族的知名歌手,也是州文旅局副局长。这一双重身份,让她成为连接故土与游子最理想的文化使者。临行前,她特意在行囊里装了一包晒干的桐子花。她要让大洋彼岸的亲人听见故乡的歌声,嗅到故土夏天的气息。

  当明尼苏达州议会大厦的穹顶映入眼帘,这场横跨太平洋的文化对话便注定开启新的篇章。当那份来自蒡蔸朗的苗族挎包递到参议员凤·侯手中时,这位祖籍马关县、高大威猛的苗裔美国参议员,动作忽然慢了下来,此刻却像个小心翼翼的孩子。他用手心轻抚挎包,闭眼感受着布纹里熟悉的温度。


  文山州人大常委会代表团与圣保罗市议员凤·侯交流

   “以前回中国,是游子寻根。”他睁开眼,目光深邃,“我的父亲是马关人,他一生都在念叨回家的路。这一次,是根过来找我了。”

  跨越千里来到萨克拉门托的希望中心,乡音在异国他乡找到了知音。学者奔·侯博士接过那件崭新的苗族马甲,指尖一遍遍抚过背面的芦笙纹样,仿佛在触摸记忆中的温暖。“是阿母……纺车的声气啊……”他的声音轻如耳语。


  文山州人大常委会代表团在美国萨克拉门托市与美国华裔苗族开展文化交流

    汪玲哼起古老的纺车调,旋律让在场的游子们红了眼眶。静默中,博士从贴胸口袋取出《指路经》复印件,纸页边缘的泪痕已泛黄。“阿爸走的那天,泪就滴在这里。”他轻抚那个模糊的“吾乡”,“我总觉得,他是在用最后的气力,为我指路。”

  西行至圣保罗市的苗族市场,故乡的印记在孩童手中重现。小女孩莉莉娅正用心描摹“中美友好纪念饼——蒡蔸朗普洱茶”包装纸上的纹样,那是她想象中的故乡图景。

  “你看,这是吊脚楼的窗棂,雨季时雨滴会在上面弹琴。”汪玲蹲下身,指尖随着蓝白线条移动,“这些波纹是山涧的溪流,会带着野莓的甜绕寨三圈……”

  莉莉娅怔怔地看着画,小手不自觉地抚过纸面,眼神渐渐迷离,仿佛透过那些线条看到了奶奶口中反复描绘的故乡。看着看着,她的眼眶渐渐红了,突然把画紧搂在胸前:“我见过的……奶奶说的蒡蔸朗,就是这个样子。”

  每一场座谈,都是一封封会说话的故乡家书。汪玲细数着故乡的点滴新颜。那些口耳相传的苗族古调,已被悉心采集,配上双语注解,存进了永不消失的数字档案里;通往村寨的路更宽更平了,新建的校舍里,琅琅书声能传出好远;而最让她动容的,是月光下,又有年轻人重新吹响了祖辈的芦笙。“寨子里新装了芦笙造型的路灯,”她微笑着说,“传习馆里,老艺人正手把手教年轻人绣花。最动人的不是寨子新了,而是大家的心暖了,都愿用毕生心血,去守护这片家园。”

  在尤巴郡议会厅,另一位马关游子发出了心声。美籍苗裔史蒂夫·李先生用苗语开场,声音在厅内回荡:“我父亲是马关人,生前总指着老家地图说:‘我们这一生,都在和路打交道。’在这中美关系深刻变化的时代,我们苗族人更要用自己的方式,为两国架起交流的桥梁。”

  在他的见证下,文山与尤巴郡签署结为友好城市意向书。“这不仅是一纸协议,更是一座跨洋的桥。”他举起茶杯如立誓言,“让蒡蔸朗的甜——无论是蓝莓的果实,还是文化的甘醇,都能飘到尤巴的餐桌;让美国的年轻人走进文山的晨雾与月光,愿乡愁不必再如此沉重。”

  种子的萌芽

  美国加州洛杉矶的阳光明晃晃的,与文山的温润截然不同。代表团离去后,办公室骤然安静下来。美国云南总商会会长姚依娜的案头,那些印着故乡风景的明信片叠成了小小的山峦,每一张背后,都是她不敢轻易触碰的、滚烫的乡音。那饼代表团留下的“中美友好纪念饼——蒡蔸朗普洱茶”,被她置于案头一隅,像一块沉静的墨玉,又像一枚来自故土的印章,在她喧嚣的异国生活里,烙下一个安详而执拗的印记。


  文山州人大常委会代表团会见美国云南商会会长姚依娜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她在厨房里冲洗着社区活动要用的水桶。水流哗哗,撞击着不锈钢桶壁,发出空洞而清冷的回响。她就那么怔怔地站着,看水花飞溅,碎开,消失,如同一去不返的时光。忽然间,毫无预兆地,那道她用以封存过往的堤坝,被这日常的水声冲垮了。泪水无声地涌出,与水龙头里奔流的水交融在一起,分不清彼此。她扶着冰凉的灶台,肩头微微耸动,没有哭声,只有无声的洪流冲决着胸膛——胸口仿佛被太平洋的咸涩海水灌满,沉得发胀,却寻不着一艘能载动这思念的归舟。

  然而,也正是在这彻底的倾泻之后,某种东西开始变得清晰、坚定。这个夏天,她安静而执着地行动了起来。越洋视频窗口的微光映着她专注的脸,她与文山的伙伴反复推敲着一个个细节,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贵的信物;社区品鉴会上,她仔细收集着每一句关于故乡味道的反馈,那不仅是市场调研,更是一场场情感的共鸣;更深露重的夜里,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表格与线路图,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它们变成了具象的桥与船——她要让那漫无边际的乡愁,找到一条可以奔涌回流的、实在的河床。

  归途的圆梦

  太平洋的季风,终将送游子踏上归乡路。2024年12月,滇东南的冬阳温暖如春,凤·侯参议员踏上了祖辈在《指路经》里吟唱了百年的归途。这位祖辈因战乱从马关启程,辗转越南、老挝,最终漂泊至美国的苗裔政治家,第一次踏上了族谱上那个被泪水浸润的地名——文山州马关县都龙镇。

  汪玲陪着他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阳光透过桐子树的枝桠,在他肩头投下斑驳的光影。路边,苗族新居的白墙青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取代了祖辈口中低矮的土坯房;集市里,身着盛装的乡亲用他无比熟悉的苗语亲切交谈,一股强烈的归属感瞬间涌上心头;宽阔的柏油路上,车辆穿梭不息,再不是当年马蹄踏出的泥泞小径。


  文山州人大常委会代表团成员汪玲为圣保罗市华裔苗族议员凤·侯穿戴苗族服饰

    他在一栋新修的吊脚楼前驻足良久,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衣角,仿佛在触摸时光的纹理。当看到集市里卖绣片的老人对他露出淳朴笑容时,他嘴角微微牵动,那是一个参议员在议会大厦里从未有过的表情。望着蜿蜒向远方的公路,他眼神恍惚了一瞬,像是看到了百年前祖辈背着《指路经》仓皇离去的背影,随即轻轻点头,像是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目光掠过老街斑驳的青瓦,那里有雨水经年累月冲刷出的纹路,像极了《指路经》里蜿蜒的迁徙路线;最后久久停驻在远处炊烟袅袅的吊脚楼,那炊烟在夕照里缭绕升腾,像极了祖母纺车旁永远纺不完的棉线。

  一位苗族老人捧着山泉水走来,皱纹里盛满笑意。他双手接过粗陶碗,指腹在粗糙的碗沿停留良久。清甜的泉水入口刹那,他喉结剧烈滚动,最终却什么也没说。有些滋味,一旦尝过,便再也说不出告别的话。

  晚霞将石板路染成桐子花般的暖金色,凤·侯驻足转身——这一刻,他仿佛用尽了跨越太平洋的力气。青石板路在斜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将他的身影无限拉长,那黑色的剪影仿佛有了生命,在他身后执拗地拥抱着故土。这不是告别。这是一个漂泊的游子,在此处埋下了一颗名为“归来”的种子,并用最深的眷恋,与祖辈的土地击掌为誓。

  都龙镇的炊香还未散尽,文山的月光已为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遇铺就银毯。访问团团长将叠得整齐的黛青色苗装递给凤·侯。他轻轻展开,目光落在桐子花图案上时,呼吸顿了顿——金线绕着花瓣走的弧度,连花心那几缕细纹的走向,都和父亲照片里的分毫不差。他抬手在布料上停了好一会儿,才想起什么似的,从内袋里摸出一张老照片——他奶奶穿着苗族服装的老照片。

  两张“桐子花”隔着时光对在一起,凤·侯盯着看了半晌,抬头揉了揉眼角,声音轻得像怕碰碎什么:“我父亲走前,总说等我回文山,要找件一样的……”

  访问团团长说道:“待明年花山节,我们穿着它,在蒡蔸朗的桐子树下喝一杯茶……”。凤·侯抬头时眼里亮着光,点头的动作格外郑重。

  果实的芬芳与文化的生根

  2025年3月,这场始于情感共鸣的往来,开始结出丰硕的果实。

  带着酝酿半年的成熟方案,美国云南总商会会长姚依娜回到了文山。她踩着平远镇的晨露,走进那片三千亩蓝莓基地。新绿漫野,这是游子心意与故乡泥土共同滋养出的成果。


  美国云南商会会长姚依娜到文山回访

    果农老张认出了她,捧着刚摘的蓝莓走来,古铜色的脸上漾着笑意:“姚总,今年年份好,果子甜度提升了半分,你一定要让美国的老乡多尝两颗——这是咱蒡蔸朗的甜啊!”

  在南博会的直播间里,当姚依娜举起那颗沾着故乡晨露的蓝莓时,往事瞬间击中了她。她想起了半年前加州厨房里,那桶被她泪水滴溅的清水。

  她突然明白了——那一刻的泪水,缺的不是水,是让那片牵念的海洋能找到奔涌向故乡的河道;是那颗渴望参与故乡成长、与故土同频跳动的心,终于找到了归宿。

  这场“云品出海”的直播,最终达成了价值120万美元的跨境订单。屏幕另一端,许多美籍苗胞留言,说从那颗小小的蓝莓里,尝出了“太阳晒透桐子花、晨露浸过蓝莓园”的味道。

  这场甜蜜的传递仍在规划中延续。姚依娜开始筹划着下一个项目——把文山的苗绣、三七、茶叶和更多深山馈赠,通过更稳固的渠道,送到海外游子的手中。她深知,这不仅仅是商品的流通,更是承载着蒡蔸朗风土与记忆的文化信物,在太平洋上空往来穿梭。

  当情感的纽带日益牢固,文化的根脉也开始在太平洋两岸延展。2025年7月,随着美国北加州华裔美国人博物馆馆长布莱恩·汤姆与文山州博物馆签署建立友好博物馆的协议书,文明的碰撞激荡出理解的火花,深厚的友谊在文化的土壤中悄然生根。

  在民族剪纸工作室里,布莱恩·汤姆剪坏三张红纸,终于在传承人指导下完成一只小鸟。

  “苗家的鸟,翅膀要扬三分,带着山风的力道。”汪玲调整着他的手势。

  布莱恩小心修剪,歪斜的鸟翅渐渐挺翘:“这样,它就能带着蒡蔸朗的风,飞过大洋了吧?”

  签约时,他摸了摸口袋里的剪纸小鸟。这一刻他明白,有些连接,不需要太多言语——当文山的山风与加州的阳光在剪纸的纹路间相遇,东西方之间那条文化的河流,便又悄然拓宽了一分。

  永不熄灭的归途

  这就是今天的蒡蔸朗:先辈用生命守护的归途,化作了今人手中的产业航路;奔·侯博士在记忆中珍藏的母语声气,与布莱恩手中那只带着苗家温度的剪纸小鸟,在彼岸的殿堂里悄然相遇,找到了跨越语言的和鸣;莉莉娅画中的老家,正变成可触摸的现实。

  从苗岭村寨到新生古镇,从加州到明尼苏达州——当思念汇成江河,当细流奔涌入海,这条由心铺就的归乡路,便在山川与海洋间自成风景。

  老桐子树又发新枝,阿婆的织机穿梭着未完成的经纬,每一线都系着游子的乳名。

  你听,那不只是阿婆在说,是整个故乡,借着桐子花的香、借着篝火的光,在对你讲:

  孩子啊,你回来吧,

  故乡不再需要你的远行。

  听见桐子花开的声响了吗?

  那是蒡蔸朗思念你的心跳——

  像是深藏在岁月里的密码,

  年复一年,在风里重复着同一句暗语。

  寨里的吊脚楼为你敞开,

  火塘的光永远为你燃烧。

  全寨的牵挂,

  是阿婆手中未完成的蜡染,

  是那扇永远为你亮着的窗,

  是那条永远醒着的归途。

  芦笙的曲调为你而绵长,

  山歌的韵律为你而缭绕。

  回来吧,我的孩子,

  故乡在星辉下等你回来,

  共赴那场不散的花山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