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地方立法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双提升

作者:罗佳贵 钱成梭          来源:文山人大网     时间:2025/7/16 8:46:21     点击数: 2730          

  2024年,《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正式实施,为全州基层治理提供了法治依据。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支撑。

  走进马关县马白镇马洒村,青山环抱,屋舍俨然,古朴雅致的壮族民居错落有致,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得益彰。这里不仅是乡村风貌提升的典范,更是两部条例实施后的生动注脚。自2017年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马洒村依托浓郁的民族文化,开启了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建设。在民居风貌改造中,马洒村保留了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为游客打造了沉浸式的民族文化体验空间。而随着2024年两部条例的实施,马洒村的发展更是步入了“快车道”。村庄规划和乡村清洁工作从以往的道德倡导、村规民约约束,升级为具有明确法律依据的刚性规范。

  “有了条例作为约束,我们在村庄规划时更有底气和依据。”马白镇人民政府基层党建办公室文秘刘志文说道。结合马洒村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当地政府进一步科学规划,不仅充分考量了旅游线路的科学布局、游客服务设施的合理建设等要素,还对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等进行规划,严格控制生态敏感区域。既从源头上杜绝了以往乱搭乱建现象,也为村庄建设筑牢了根基。

  结合出台的乡村清洁条例,马洒村创新推出垃圾减量“五字诀”和“晨起五个好”。“纸盒塑料拿去‘卖’、残砖断瓦坑里‘填’、果皮菜叶猪槽‘倒’、农药包装往回‘带’、玻璃电池统一‘收’;早上起床把家里收好、庭院扫好、花草浇好、畜禽管好、农活干好。”而这些不再是简单的倡议,而是在法律框架下形成的规范行为,推动村民们在法律意识驱动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马洒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蔡宗幸表示,在法律效应的保障下,“鸡要关、狗要栓、大牲畜要圈养”成为村民不可违背的共识,“弄干净、摆整齐、搞绿化、建文明”成为长效常态。村民田玉翠也感慨道:“现在有了这些规定,大家都照着做,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住着也舒心。以前有人乱扔垃圾,现在村民们都知道乱扔是违法的,谁都不会了,这就是条例带来的变化。”


  而在马关县都龙镇茅坪社区,结合两部条例的实施,创新推出“1+10+N”村民共建理事会自治模式。“1”即成立社区共建理事会,作为统筹中枢,依据村庄规划条例把控社区建设的合规性与系统性,参照乡村清洁条例统筹环境治理的整体性与长效性,实现对全村事务的科学调度;“10”指10个为民专业服务组,由理事会选聘的精干人员组成,既按照规划建设条例为村民提供建房规范、公共设施布局等专业咨询,又依据乡村清洁条例开展环保技能培训、垃圾分类指导、代办等个性化服务;“N”代表各村小组共建小组,由群众推选的威望人士牵头,带领村民落实条例中关于村民参与建设管理、维护环境卫生的具体要求,解决房前屋后整治、公共空间维护等实际问题。

  “自治模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茅坪社区驻村第一书记韦玮介绍,在绿美村庄建设中,采取“政府帮一点、村组出一点、能人捐一点、群众凑一点”的“四个筹一点”,以及“政府统购材料省一点、群众投工投劳省一点、施工成本利润省一点、变废为宝省一点”的“四个省一点”措施,短短几月就完成了污水治理工程。这一举措既符合条例对乡村建设和环境维护的标准,又破解了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困境。自治模式实施以来,基层治理实现了“三个转变”:实施主体从“政府主导”转向“群众自治”,工作局面从“要我参与”转向“我要参与”,工作机制从“政府包揽”转向“群众众筹”。呈现出干群通过共同协商落实条例要求,关系更融洽;群众在参与建设与清洁管理中收获成就感,主动性更强;自治机制与条例规定无缝衔接,管理更高效的良好态势。


  马关县的实践只是文山州的一个缩影。文山州两部条例的实施,以法律指引遏制了乱搭乱建乱象,保障了村庄建设的科学有序推进,成为基层治理的核心驱动力。条例通过厘清村民在环境维护中的责任边界,推动村民从“要我清洁”的被动服从转向“我要清洁”的主动参与,并内化为日常的自觉行动与生活惯性。条例通过厘清村民在环境维护中的责任边界,推动村民从“要我清洁”的被动服从转向“我要清洁”的主动参与,并内化为日常的自觉行动与生活惯性。

  条例的实施,催生出一幅幅生动的蜕变景象:马关县马白镇花枝格村曾因杂物随意堆砌、污水肆意流淌而颜值受损,条例实施后,村民们带着“自家环境自家管”的共识,主动清理房前屋后的积存垃圾,合力筹资修建污水收集管网,如今的村庄道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的庭院里花草相映;广南县八宝镇坝龙村以条例为遵循,对影响村容的破旧棚屋进行集中拆除,依规统一规划建设了便民停车场与文化活动广场,昔日杂乱的闲置地块变身村民茶余饭后的休闲乐园,邻里间的互动交流愈发频繁,乡村温情持续升温;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村依托旅游资源,严格按照条例规范民宿建设标准与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在守护乡村原生态风貌的同时,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到整洁舒适的旅居环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一系列的变化让全州广大乡村实现了“面子”与“里子”的同步焕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