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关县人大常委会以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制度机制、推动成果转化为主线,持续深化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推动“双联系”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为基层治理和服务民生提供了有益经验。
构建立体化履职平台
构建“线下+云端+智能”立体化履职平台体系,实现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渠道全域覆盖。线下,建成“1个县级代表之家+13个乡镇代表工作站+125个村级代表联络室”,并延伸建设4个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开设县政务服务中心代表联系点,常态化安排接待活动,将代表联系群众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线上,依托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建成143个网上代表活动阵地,加挂小程序至马关人大微信公众号,拓宽网络收集民情民意渠道。

今年以来,线上实现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208人、专(工)委联系代表90人、代表联系群众1075人,收集民意70余条,办结回复率达100%。同时,开发马关数字人大微型系统,开设“民意直通车”等功能模块,推动代表履职从“纸质到电子”“线下到线上”转变,提升工作可视性。
健全闭环式工作机制
着眼联系活动碎片化、办理反馈不到位等问题,建立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群众意见建议办理质效。修订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代表工作办法等,规范代表履职运行。积极探索开展“每周有约”接待群众日活动,不断增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采取清单形式转交办理群众意见建议,开展满意度测评,确保问题闭环落实。2025年以来,参与“每周有约”40余人次,收集建议130余条,交办问题清单3个,开展满意度测评2次。

强化实效性成果转化
着力突破“为联系而联系”的工作惯性,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与民生项目、中心工作、助农解难相互融合,不断释放服务民生效能。一是与民生项目融合,组织代表开展民生实事项目“回头看”,延链监督确保项目办好、好事办实。马关虹文花果产业园项目通过延链监督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村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以上。二是与中心工作融合,结合“深、联、帮”专项行动,代表常态化深入基层,助力解决矛盾纠纷30余起,协调解决群众问题50余个。三是与助农解难融合,2025年以来,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助农直播30余场次,带动增收3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