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之际,暮色宛如一卷泛黄的宣纸,徐徐铺展至车窗,将窗外富宁的山影慢慢晕染。山影悠悠向后退去,恰似时光回溯,那些沉淀在记忆深处的信访故事,如潮水般涌上心间。车厢内一片静谧,唯有思绪在寂静中翻涌,李东俊(化名)信访案的余波,仍在心中久久荡漾,使往昔的记忆愈发鲜活。
我在检察院工作时,初涉信访工作,“信访户多是无理取闹”如同刻板的标签,时常传入耳中。然而,当真正俯身贴近群众,才惊觉每个上访故事,皆是生活揉皱的辛酸篇章,藏着被岁月耽搁的殷切期望,裹着鲜为人知的委屈。诚如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唯有深入其中,方能得见真相。
就拿这次我包案化解的富宁征地信访案件来说,2013年,“征一亩留一分地”的承诺,如黑暗中的一丝微光,给群众带来切实的希望。他们想的是,即便土地被征,那一分地也能维持生活。可谁能想到,政策的变幻,执行中的繁杂琐碎,如汹涌潮水,将这份承诺冲得支离破碎,沦为悬在群众心头的“空头支票”。群众所求,不过是“一诺千金”,是“言出必行”的坚定。然而现实的荆棘,却将这份诉求困在历史与当下的夹缝之中,进退维谷,令人痛心不已。
这不禁让我想起多年前那桩令人痛心疾首的旧案。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对夫妻与执法人员发生冲突,丈夫意外离世,妻子与小儿子竟无辜受牵连入狱。时光流逝,当年的女儿和儿子均已长大成人,“童年服刑”的过往却如横亘的大山,阻断了姐弟俩的前程。妻子无奈踏上逐级上访之路,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每一次申诉都饱含着绝望。正如俗语所言:“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直到查清真相时,那段荒诞岁月的伤痛,如钝刀割肉般刺痛人心。当我们为她们解开政审枷锁、争取补偿,那位妻子颤抖着握住我的手,泣不成声:“终于有人相信我们的冤屈……”那一刻,我深切体会到,信访工作是用倾听搭建信任的桥梁,是用真心承接百姓的苦难与不甘。
这些年,基层信访工作的艰难,如重重山峦,压在每一位工作者的心头。机构改革的浪潮袭来,信访力量被削弱,县级信访部门职能划转,看似简单的交接,却让工作力量如一盘散沙。政策更迭频繁如走马灯,历史遗留问题如顽固的磐石,基层干部即便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应对。而群众的难处,具体且尖锐:损坏的公路阻断希望,承诺的安置地杳无踪迹,政审的“旧伤”断送前程。他们不懂政策的复杂迷宫,只坚守“政府一言九鼎,言出必行”的朴素信念。基层信访力量薄弱,矛盾便如蝼蚁溃堤,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终寒了百姓的心,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更令人忧心的是,有些地方的信访工作渐渐偏离了初衷。群众带着满心信任而来,盼的是“事能解决”,可有的地方却只想着“人能摆平”。为了短期的“稳定”,或是姑息迁就,或是“花钱买平安”,甚至用极端手段阻拦诉求,把本应解心结的桥梁,变成了隔心墙。曾见有的信访人,明明是合理诉求,却被层层推诿,从青丝等到白发,那份信任一点点被磨成失望——这比个案本身更伤人心啊。
其实做信访工作,最难的不是政策有多复杂,而是隔着利益的藩篱,难换一份真心相待。信访人心里有疙瘩,往往是觉得“没人站在我的位置想”。就像富宁征地案里的乡亲们,他们要的哪是“一分地”的绝对值,不过是想让当初的承诺不落空,让日子有个准头。这时候,若能先放下“你是来闹事”的预设,蹲下来听听他们的难处,找到那个能共情的契合点,很多坚冰自会慢慢融化。
可现实中,基层同志常陷入两难。上面有“一票否决”的压力,下面是群众急难愁盼的目光,有时只能在“维稳”与“维权”的夹缝里硬扛。政策常变,历史遗留问题又像滚雪球,机构改革一来,本就薄弱的力量更散了,想好好做件事,难啊!但即便难,也不能忘了“解决事”才是根本。若是只盯着“摆平人”,旧矛盾压下去,新矛盾又冒出来,最终寒的是百姓的心,断的是政府与群众的根。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再过两三年,我便要退休,时常思索信访工作的意义。它绝非冰冷的数字,而是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有人在意他们的艰难。基层的同志们,莫嫌信访户“麻烦”,他们怀揣信任而来,我们应如呵护珍宝般,以真心换真心。政策会变,但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岗位会调整,但心系群众的责任不能减轻。
车入城区,路灯亮起,昏黄的灯光宛如城市疲惫的外衣。富宁的案子仍需持续跟进,过往的信访故事也历历在目,每一件都是百姓生活的盼头。信访工作,是为历史解扣,为人心焐暖,需代代接力传承。愿后来者能多倾听群众的“想当年”,多解开他们的“心头结”,将“为老百姓办实事”融入每一次倾听、每一步奔走,让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纽带,如苍松翠柏般万古长青。
暮色渐浓,信访路上的故事在心中愈发清晰。这是信访工作者的使命:在岁月褶皱里触摸民生温度,在历史传承中坚守初心。盼后来人稳稳接过“接住苦难、焐热人心”的接力棒,让“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种子,长成守护民生的参天大树,为百姓遮风挡雨,庇佑一方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