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铛铛……”,每天清晨,西畴县鸡街乡海子边村委会曼竜民族小学传出的镲子声响彻山谷。“上课啦,上课啦……”,校长宗富春一边敲着镲子,一边用方言吆喝着让孩子们赶快进教室上课。大山之中的曼竜村是西畴县唯一一个彝族花倮聚居村,由于地处偏远、教育资源短缺,加之大多数学生不会讲汉语,作为从小在村里长大的乡村教师,宗富春成了村里这所民族小学特殊的存在。

走出大山后学成归来
2006年,宗富春考取文山州民族职业学校师范专业,同时攻读昆明学院,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彝山曼竜。那时候,学校里大多是苗族和彝族学生,不会讲汉语,性格都非常内向。作为学校唯一的花倮教师,从生活起居到上课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一字一句地教上无数次,宗富春就这样开启了她的“双语教学”之路。虽然很辛苦,她却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和快乐。看着孩子们从陌生到相知,从内敛胆怯到自信开朗,从语言不通到交流顺畅……宗富春觉得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用母爱呵护学生成长
从教十多年来,宗富春有过多次进城工作的机会,但每每想到教室里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她便坚定地选择留下,用自己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助力家乡的发展。她说:“我留下来了,就会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她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像她一样,通过努力读书,走出大山。

在宗富春心里,学生都是她的孩子。为了照顾班里患有癫痫病的学生,她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妈妈,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去关爱去辅导。为了帮助家庭贫困的孩子,她无数次深入家访,给孩子送衣服、送鞋子、送学习用品,给学生家里带去蔬菜、大米、食用油。为了照顾班里的留守儿童,她总是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去检查,看看同学们周末回家洗澡了没有,换洗衣服了没有,遇到没有洗漱用品的同学,她会把自己的拿给孩子们用。在孩子们心里,她早已不仅仅是宗老师,更是宗妈妈。
日子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悄然划过,一晃十多年过去了,400多名学生从曼竜民族小学毕业,其中50人进入大学学习,仅曼竜村就有18位大学生走出了大山,走向新的人生舞台。
创办少数民族特色学校
2017年,宗富春因工作突出,被西畴县鸡街乡中心学校任命为曼竜民族小学校长。面对学校基础设施薄弱、设备极度紧缺、师资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难题,宗富春多方奔走,筹措资金,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她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曼竜民族小学发生了蝶变,成为一所颇具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小学。在充分发挥双语教学优势的同时,学校把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葫芦笙舞”融入学校大课间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民族文化的优美和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
十多年来,宗富春先后被评为践行“西畴精神”典型代表和先进个人、云南省最美乡村教师、 云南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并于2022年当选为云南省人大代表。面对诸多荣誉,宗富春始终将自己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初心不变。依然坚守在大山里,她希望孩子们“长大后变成她”,努力走出大山、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建设好美丽幸福新家园。
履职尽责为人民代言
“对于那些扎根在农村的优秀教师,建议省政府提高乡村教师的福利和待遇,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乡村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除了正常的工资之外还能享受相应的津贴,拿出真正的票子,让乡村教师生活有保障,农村教育才会有热度……”。2023年1月14日,第一次当选省人大代表的西畴县曼竜民族小学校长宗富春,在参加审议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时,就如何让更多优秀教师扎根农村,安心从教,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作为多年扎根在乡村教育一线的少数民族代表,留住乡村优秀教师一直是宗富春内心里最大的期盼。她说,只有更多的优秀教师愿意扎根在乡村,农村教育才会有希望。然而,类似西畴县这样的石漠化山区,很多优秀的年青教师分配到农村,由于校点偏远、交通不便、农村教育设施滞后,加之语言不通等等原因,大多都会选择离开,成了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短板。
“作为人大代表,感觉身上的担子和责任更重了……”宗富春说,作为人大代表,她将在今后的履职中,更多的关注农村教育的问题,特别是乡村教师待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未成年人犯罪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和走访调研,了解和掌握更多农村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更多来自基层一线的意见和建议,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一名人大代表应有的贡献。